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暨数字湿地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在本次大会中,李伟老师课题组博士后高云浩、博士生王俊杰和赵伯禹分别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奖、优秀报告奖和最佳报告奖。大会以“数字湿地,遥感赋能”为主题,集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论坛和成果展览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了我国湿地遥感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技术进展。此次盛会为加快湿地监测与评估、保护与修复,推动湿地资源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在李伟老师的指导下,博士后高云浩的毕业论文《图谱特征耦合的滨海湿地多源遥感智能解译方法研究》荣获优秀博士论文奖,如图1所示。该论文面向滨海湿地地物类型多样性精准监测需求,分析总结了当前数据层、特征层和解译层的难点问题,以“数据融合-特征优化-协同解译”为主线,开展了高光谱分辨率提升、多源遥感特征联合优化和跨域自适应协同分类的研究。
图1 博士后高云浩优秀博士论文奖(左)优秀博士论文颁奖(右)
在李伟老师的指导下,博士生王俊杰在第六分会场(湿地高分遥感调查评估应用)中以报告《跨模态遥感特征融合的湿地场景智能理解方法》获得优秀报告奖,如图2所示。基于湿地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王俊杰针对湿地区域开展了多源遥感智能监测研究。通过融合和分析多模态遥感数据,实现了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报告中,他协同高光谱和其他跨模态异构数据,克服了单一传感器的局限,集成光谱、空间和全天候特性,实现了精准解译。
图2 博士王俊杰优秀报告奖(左)优秀报告颁奖(右)
在李伟、张蒙蒙老师的指导下,博士生赵伯禹在第四分会场(湿地分类与制图)中以报告《面向滨海湿地复杂自适应感知的基础模型搭建方法研究》荣获最佳报告奖,如图3所示。该报告针对光谱遥感数据在长时序、大尺度场景下的精细分类难题,充分利用光谱遥感数据,探索具备场景自适应能力的解译方法,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精细地物识别与提取。
图3 博士赵伯禹最佳报告奖(左)最佳报告颁奖(右)
图4 王俊杰博士汇报现场(左)赵伯禹博士汇报现场(右)